1.课程建设
1.1课程构建
(1)根据护理工作任务的分析、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由概论、外周神经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药、血液和造血系统药、内脏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和化疗系统药7个知识模块组成,涵盖了本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注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更有效地应用药物学知识来指导、组织、实施药物治疗,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程度地防止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杜绝药源性疾病和用药事故的发生以及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依据临床用药对护理教学的需求,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并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作为教学重点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将7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15个项目,每个项目又细分为若干个的工作任务,以其具体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结合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课程设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构建涵盖《药物学基础》课程所有的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专业核心能力考核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确定课程项目单元。项目组成员通过走访护理技术主管和行业专家,调研学校所在地区医院的实际护理任务,根据实际护理任务的重要度、难度和频度筛选出源于护理工作一线的典型任务,进行教学加工,最终形成与学校设备基本匹配的教学项目单元。
(2)课程项目单元模式设计通过重构传统理论课程,使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训练衔接,建立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为辅、理论知识够用即可的课程单元模式。根据护理一线的工作任务及岗位标准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打破原有的传统理论知识,结合岗位需求重构典型工作任务,在项目任务中对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采用重复练习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重点。
1.3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图2),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试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图1 教学组织结构图
(2)运用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了解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前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学习相关教学内容,并在答疑区进行留言,为教师课上教学提供思路;课中,根据临床病例导入情景,结合答疑区留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模式,解决临床案例的实际问题;课后,要求学生上传思维导图,绘制用药指导的案例漫画,并完成测试题,教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

图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制定课程在线(混合)教学标准见表1。
表1 课程在线(混合)教学标准
1.4质量保证
课程团队建设由8人组成,其中双师教师6人,正高级讲师1人,高级讲师3人,研究生学历5人,是一支专业技术精湛、信息化技术水平极高、团结协作的团队。2017年课程团队成员与东北师大合作开发了医护系列AR教材《药理学》,并已使用,课程团队中的刘浩芝、李士新、冯敏超以及诸葛绪才等老师分别承担了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山东版)《药物应用护理》《急救护理》《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内科护理》等融合教材的主编和编者工作,刘浩芝、冯敏超、诸葛绪才、任萍老师是《护理药理数字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数字化资源的编者。实力强,任务分工明确。按照省教育厅明确的资源建设要求,教学资源颗粒化,视频及文本文档规范化要求,保障上传资源规范。
2.资源建设
2.1资源规划及实现
按照制定的课程标准,以护理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和资源体系,涵盖15教学项目的所有知识点。课程资源架构按照积件、模块和课程分层建设满足建设要求。课程资源数量丰富多样、视频资源524条,占总资源的54%,文本图形类资源占比为46%,符合中职护理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2资源内容
(1)为实现《药物学基础》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改革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依据课程资源使用者的角度,对省精品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资源建设等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完成了《药物学基础》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等省精品共享课教学资源的制作。将本教材分析、整合成15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包括数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含有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多种素材、习题及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资源,覆盖了该课程全部知识点,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资源提供了教学案例、电子挂图、学生作品、企业案例等。这些拓展资源的多样性和适用性深受学生喜爱,成为该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对颗粒化资源按照教学项目任务进行组合,基本资源涵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覆盖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
(3)使用先电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初步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内容,并在答疑区进行留言,为教师课上教学提供思路,课中依据课前反馈情况,进行讲解、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要求学生以案例漫画、思维导图通过平台上交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
(4)资源80%为教学团队录制,均为原创资源,20%为网上共享软件及视频,使用无知识产权争议。
3.质量保证:
(1)制作了大量的原创微课,多种形式的微视频、动画和课堂实录440条。系统归类整理教学课件,针对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大量自学课件和微课,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本共享课的建设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程组成员多次参加省共享课建设的培训会议;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让参与人员与中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第55研究所、东北师大(理想工厂)等多公司共同开发动画和微课视频资源,资源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3.课程应用
教师通过登录课程,选择资源备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登陆课程,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过程动态化评价,精准反馈。
3.1功能实现
教师把制作好的碎片化资源上传先电平台,下发学习任务单,根据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观看、在线测试、答疑讨论等活动,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讲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学生可观看视频或其他资源进一步巩固提高,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可互评,每个任务结束后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记录的数据占期末成绩的50%,实现过程性考核。
3.2基本应用
在先电教学平台上搭建课程项目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表2(以阿司匹林教学设计为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详见附件 2)。课程开设在中职护理的第 3 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
表2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3.3共建共享
联合临沂市人民医院,为课程建设提供实际案例和实质技术支持,教师到医院实习,学习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医院积极参与共建的长效机制。学校建设的 “网络教学平台--先电平台”与“山东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
3.4资源更新
按照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视频和其他资源进行更新,同时积极吸收企业新技术方法,提供更多的资源供课程使用,每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为30%以上。
4.特色与创新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2)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3)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实现精准反馈。
5.预算执行、管理与绩效
预算执行好,资金到位足额及时;支出符合国家政策、制度要求相关协定;财务控制与管理成效好;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科学规范;实现了支出绩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