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教育”成果第二次公报格式
“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第二次成果公报
【题目】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职生在线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提高中职生居家在线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停课不停学”目的。课题研究前期,主要以学生居家学习阶段为研究切入点,初步构建了由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及行业专家组成的线上学习共同体,较好的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复学后,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任课教师、中职生以及家长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视频访谈,分析了线上教学初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因素,顺利完成线上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衔接;其次,通过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职业素养内涵、持续关注后疫情时代心理辅导及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疫情;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引言】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专业部主任刘浩芝主持的《疫情防控背景下中职生在线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的课题编号是2020YZJ024,参与人由万春,张金玲,赵昭,武永梅,刘多多等五位专兼职教师和临床专家组成。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构建了由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及行业专家参与的线上学习共同体建设模式,通过多种实施途径全方位解决中职生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取得了的阶段性成果。
【成果内容】
第一部分:问题缘起
疫情复学后,新形势下学校育人面临了诸多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校园学习生活的重建、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的有序转换、科学认识在线教育的优势和局限,如何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等方面,由此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分析,探索出从家校沟通、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内化、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科学做好学生复学后的育人衔接方案。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总结前期在线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
(二)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模式,为今后特殊时期在线学习给予指导。
(三)对学生进行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
(四)对学生行为、心理状况持续指导和关注。
(五)强化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前期调查,进一步优化线上学习共同体模式。
(二)比较研究法。复学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线上学习共同体的持续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调整策略之后再重新进行实践,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培养方案。
三、工作方法
(一)准备阶段
1. 对学生返校复学后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展开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1)复学前制定调查问卷,了解前期线上学习共同体开展情况。
图1 线上学习共同体前期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2)学生情况调查详细数据分析
(一)情绪状态及人际关系水平:
在调查问卷中有四道题目是关于情绪状态及人际关系水平的调查:
从以下题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情绪状态良好,与父母家人及师生的关情况相对和谐。情绪状态“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人数占到了76.76%,人际关系水平“非常好”的人数均超过了半数。
(二)复学返校的适应性及心态调整状况:
在调查问卷中有四道题目是关于复学返校的适应性及心态调整状况的调查:
从以下的四道题中可以看出疫情对很多学生的影响不明显,大部分学生对新学期的适应状态良好。“比较适应”和“很适应”返校学习状态的学生占到了71.77%,开学后也有85%的学生能做到克己自律或尝试调整作息和心态。
(三)学习方法及应考策略掌握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有三道题目是关于学习方法及应考策略掌握情况的调查:
从以下的三道题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有效学习、记忆的方法,也能够做好考前充分的准备以及考后合理的规划。
(四)学习目标规划和执行状况: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学习目标规划和执行状况的调查: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还没有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只有30%的学生能够制定出详细的目标和计划并执行计划,50.88%学生只是有了大概的目标和简单的计划。
(五)面对考试压力的心态调整和放松方法的运用: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道题目是关于面对考试压力的心态调整和放松方法的运用的调查:
从以下两道题目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放松方法来面对考试的压力,其中运用最多的放松方法是认知放松法,占到了总人数的58.82%。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半数以上的学生会自我鼓励、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困难,拥有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心态。
(六)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道题目是关于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的调查:
从以下两道题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心理困扰时首先会向父母、家人求助,其次是寻求朋友同学和自我调节,很多人喜欢用倾诉的方式调节负面情绪
其次是用睡眠的方式逃避问题,缺乏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引导。
(3)调查情况分析
①学生方面: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复学后适应状况良好,人际关系较为和谐。但在心理健康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恐惧,部分学生在新学期缺乏目标性,没有详细的目标和计划,学习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②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线上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的能力;行业专家参与课堂,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原因中,大部分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学生管理难度大,部分教师认为自身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③家长方面: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家长能够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部分学习上的困难,但也认为线上学习缺乏老师督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2. 根据前期调查分析,拟定下一步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一)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共同做好复学后学生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
(三)深化职业素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服务社会意识。
(四)进一步优化在线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五)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及提高压力的应对能力。
(二)实施阶段
1.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共同做好复学后学生管理工作
做好家校沟通,指导家长做好学生复学前的准备工作;复学后及时将学校安排反馈给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
2.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
(1)上好复学第一课
复学第一课从疫情入手,把生命健康教育作为关键词,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疫情,学会自我防护措施,懂得生命与健康的可贵。
(2)组织学生观看颁奖抗疫英雄颁奖仪式,书写心得体会,感受英雄力量。
3.深化职业素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服务社会意识
(1)邀请沂蒙最美抗疫医务工作者李秀萍给大家做了题为“青春不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的援鄂抗疫事迹报告,帮助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临床意识、岗位意识。
(2)邀请行业专家继续指导专业教学,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护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内涵,并在教学中给与指导。
4.进一步优化在线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1)构建复学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
(2)制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形成典型教学设计。
复学后,教师通过梳理居家线上教学与复学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行业专家为引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果。
下面以《四肢浅静脉注射术》一次课教学设计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
(3)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5.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做好情绪管理及提高压力的应对能力
(1)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做好全体学生心理疏导。
2020年5月28日下午, 课题组成员-我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永梅老师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给心理穿上防护衣”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武老师主要从应激反应、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心态、调试方法等五个方面入手,舒缓学生在疫情下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
(2)根据复学后学生心理调查状况和班级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个体心理疏导。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
一、研究成果
本课题结合我校线上教学实施现状,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诊改、边完善方案、边出成果的思路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类 别 |
名 称 |
集体荣誉 |
18护专7班获“优秀班集体”、“红旗团支部” |
学生荣誉 |
李子政获“优秀班干部”;刘晓雯获“优秀团干部” |
徐欢获“一等奖学金”;王欣丽、刘晓雯、邢艳峰、姚启轩、张欣、师梓逸获“二等奖学金” |
|
教师荣誉 |
刘浩芝获“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
万春获“临沂市教育系统‘我来讲党课’活动”一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
|
赵昭获“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
|
论文 |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职护理学生在线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发表于中文信息,2020.08 |
《家校合作对中职生在线学业水平影响的实践研究》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21.2(已录用,待发) |
二、研究结论
(一)家校共育是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的家校沟通,能够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可较快较好的解决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顺利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二)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习内驱力
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教育成为学生人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家长及班主任的反馈中,教师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优化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开展网络教研、集体备课和网上培训,群策群力优化线上教学和辅导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四)后疫情时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后疫情时期,学生返校学习,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作为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一、重视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在特殊时期增进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能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二、因时因势,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责任与担当意识
利用疫情契机,介绍我国关于抗疫取得的重大成果,唤醒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感受,学习抗疫英雄不畏艰难、敬业担当的精神,内化为向善向上的动力,在内心真正种下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种子。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
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实践也显露出部分教师运用信息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应该认真总结线上教育的宝贵经验,加大宣传及推广,统筹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平台资源,促进后期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复课后,要上好第一堂“收心课”帮助学生迅速恢复心情,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做好信心教育,引导学生看到生命顽强的一面,克服“怕感染”的恐惧心理、“怕掉队”的焦虑心理、“怕束缚”的逆反心理,尽快度过后疫情时期。